2025年下半年,楼市真正的恐惧并非价格下跌,而是滞销。 这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基于一系列严峻现实的判断。 首先,潜在购房者群体正在萎缩。90后比80后少了4000万,00后人数更少,且购房意愿不足40%。 与此同时,近几年新生儿数量从2016年的1883万锐减至2024年的954万,人口红利逐渐消失,而数亿套房产却依然存在,未来即使大幅降价也未必能找到买家。
其次,新房现房销售政策的推行进一步加剧了二手房的滞销困境。 以深圳宝安机场东地块为例,新房现房销售模式让购房者能够“所见即所得”,这无疑对二手房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。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,深圳一套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,经过七次降价仍然未能售出,这足以反映二手房市场的严峻现状。 更令人担忧的是,银行对二手房的评估价普遍打了七折,这意味着即使想通过置换房产来改善住房条件,也需要填补巨大的资金缺口,这对普通家庭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而这波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冲击,已经波及到许多曾经的“富人”。 我的旧同事焦卿,七年前还在头部房企担任营销经理,曾拥有四套房产,总价值一度超过1200万。 如今,她的珠海两套房产贬值35%,价值缩水至300万;南昌的房产已经挂牌半年,却无人问津;武汉的房产预计出售后将亏损70-80万。 焦卿的遭遇并非个例,它反映了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普遍困境。 我一位前同事林勇三年前在深圳以680万抄底购入一套房产,最高时价值超过900万,他曾为此沾沾自喜。 然而如今,这套房产价格跌破500万,三年时间亏损超过180万,让他夜不能寐。 另一位朋友老周因公司裁员被迫以70万的亏损价格出售房产,当时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嘲讽。 然而,他凭借卖房所得的300万现金,成功创业并过上了舒适的生活,与林勇形成了鲜明对比。 这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了,房地产市场不再是稳赚不赔的投资,持有房产也并非总是安全的。
展开剩余54%这让我回想起王健林几年前的预言:“没有哪个国家的房地产能兴旺超过50年!” 他的预判如今正在逐步成为现实。 从2017年开始,万达便开始大规模“瘦身”,抛售文旅项目、酒店资产以及电影控制权,累计套现超过1000亿,将负债从1375亿降低到800亿以内。 王健林的行动清晰地表明,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。 目前全国二手房挂牌量已突破753万套,深圳的二手房库存更是创下历史新高,达到7万套,超过40%的房产低于参考价成交。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,继续抱有房价反弹的幻想显然是不现实的。
我们必须面对现实:保障房的大量入市进一步压缩了商品房的生存空间。 以深圳为例,2025年将供应5万套保障房,价格仅为市场价的3-6折,这无疑会吸引大量的刚需购房者,而高价二手房则难以找到买家。 此外,房产的持有成本也在不断上升,物业费、维修费、贷款利息等费用日益增加,很多房产的租金收入甚至不足以覆盖月供,这使得房产成为一种负担而非资产。
那么,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,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? 对于那些位于三四线城市,缺乏产业支撑、人口聚集和配套设施的房产,建议尽快出售。 对于拥有多套房产的人来说,建议保留核心区域的好户型,其他房产则考虑变现。 如果月供超过收入的60%,则需要尽快采取措施,避免面临断供风险。 焦卿最终选择出售珠海的两套房产,虽然亏损了300万,但她认为“长痛不如短痛”。 因为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,当房子卖不掉、价格持续下跌时,房产证可能就变成了催命符。 时间不会等待,而房产还能等待多久,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五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